榛名(はるな)是大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金刚型战列舰3号舰。舰名的来源,为取自群马县上毛三山之一的榛名山。不像其他战列舰使用旧国名而是山岳名的原因,是因为包括“榛名”在内的金刚型战列舰,在最初期的计划中是“装甲巡洋舰”,所以跟从一等巡洋舰的命名惯例。
榛名(はるな)是大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金刚型战列舰3号舰。舰名的来源,为取自群马县上毛三山之一的榛名山。不像其他战列舰使用旧国名而是山岳名的原因,是因为包括“榛名”在内的金刚型战列舰,在最初期的计划中是“装甲巡洋舰”,所以跟从一等巡洋舰的命名惯例。
榛名号/Haruna
1912年3月16日
1913年12月14日
1915年4月19日
1946年7月4日完成拆解
金刚 [II],比睿 [II],雾岛
神户市川崎造船所
10000-50000吨
太平洋
370人
222.05米
31.02米
6,850吨
2 159.83海里/14节
27.5节
莱特湾海战时(1)4座35.6厘米45口径联装主炮8座15.2厘米5口径单装炮6座12.7厘米联装高角炮(2)24座25毫米3联装机枪25毫米联装机枪2座23挺25毫米单装机枪
于太平洋战争开战时,与其余三艘同型舰共同配属于由三川军一中将所率领的第一舰队第三战队﹐而当时的舰长为高间完(たかまたもつ)大佐,后与同型舰“金刚”及第一小队共同负责支援南方作战。于1941年12月4日﹐以马公作为据点出击,并由马来登陆作战开始为陆军作支援,其后亦为比岛(菲律宾)登陆作战、兰印(荷属东印度,即现在的印尼)攻略作战等作支援。1942年2月﹐在珍珠湾攻击等作战完结后回航,并与南云机动部队合流,其后4艘金刚型战列舰一同从事印度洋作战,并于3月1日在爪哇岛近海与僚舰将从澳大利亚方面逃走的美国驱逐舰“艾德索”号将以炮击击沈,后在3月7日对圣诞岛进行炮击。
于1912年3月16日在川崎重工业神户造船所动工。1913年12月14日下水、1915年4月19日以巡洋战列舰(即西方的战列巡洋舰)身份竣工,并入籍横须贺镇守府。同年12月与3艘同型舰共同编入第二舰队第三战队。1916年,率先从英国海军引入方位盘射击瞄准装置(但为试作机),并为日本海军中首次装备。1920年9月12日,为准备对西伯利亚出兵作出支援,因此在北海道后志支厅近海进行战斗训练,期间1号炮塔的右炮内因榴弹破裂而发生“炸膛”事故,导致15名人员死伤,亦令舰体各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需要进行修理而返回横须贺。1924年进行延续之前的近代化大改装,全部的改装于1928年完成。1933年9月、海军军缩条约失效后更进行第二次的大规模近代化改装,而这次“榛名”在同型之中舰也是第一艘进行改装。在第二次近代化改装完了后于1934年移籍到佐世保镇守府。
在兵装上的特征,是主炮并没有使用维克斯的制品,而是采用日本国产的四一式36厘米炮(正确为14吋=35.6厘米)。在新造时原本装备有片舷8门,合共16门的副炮,并设置于两舷略底于甲板的炮郭内,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基于战列舰的作战模式多为以主炮射击为主,令射程短射界窄的小口径炮的使用机会大减,在后来更以减轻重量及不沈对策为名目拆除。先在1932年以增设对空机枪及减轻重量为由将两舷前方的1、2号副炮拆除,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1944年2月时再拆走6门,令在战争后期只剩下片舷4门共8门副炮。另外,与其他金刚型战列舰同样,“榛名”在新造时于片舷装备了4门,合共8门的53.3厘米鱼雷发射管。但它们并非左右对称,而是左右有些微偏差,固定装备在吃水线下。当时炮战的预定距离较为短,因此并用了破坏力较高的鱼雷,但在后来炮战距离延长而“榛名”也没有发射过鱼雷的记录。而这发射管在后来有否被拆除、在第二次改装后有否被保留各有不同说法,在事实上除了新造时外并没有明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