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二内火艇日本“特二式内火艇”,实际上是用日文汉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内燃机艇”的简称,“内火艇”名义上是船(艇),实际上它“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陆地机动”,符合水陆坦克的定义,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特二式内火艇”共生产了183辆,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用于太平洋战场上。此外,还研制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内火艇,但生产的数量很有限。
特二内火艇日本“特二式内火艇”,实际上是用日文汉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内燃机艇”的简称,“内火艇”名义上是船(艇),实际上它“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陆地机动”,符合水陆坦克的定义,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特二式内火艇”共生产了183辆,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用于太平洋战场上。此外,还研制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内火艇,但生产的数量很有限。
特二内火艇(“卡米”)
1942年
履带式
五对
6人
7.5米
2.8米
2.3米
12,500千克
37公里/小时
140公里
“特二式内火艇”有前期型和后期型两种,结构略有不同。前期型的首上甲板上有前浮箱的卡夹,用来卡住前浮箱。后期型的用装甲板盖住,并加装了前大灯,提高了夜间作战能力。但总的说来,前期型和后期型的差别并不大。
“特二式内火艇”参加的最后战役是菲律宾战役。当时,日本海军编成了“伊东海军特别陆战队”,指挥官是伊东德夫海军大尉。这个特别陆战队编有4个内火艇中队(相当于连)和一个火箭炮中队,它几乎包含了当时日本大部分的“特二式内火艇”。1944年9月12日,伊东大队奉命开赴菲律宾战场。第一波乘“铁洋丸”和“东凉丸”前往,在菲律宾海域遭美军潜艇攻击,连车带船全部报销。第二波乘二等运输舰前往,在吕宋岛附近遭美机攻击而损失惨重,少数“特二式内火艇”登陆后被当作固定火炮使用,和美军激烈交火,双方互有伤亡,而日本的内火艇也所剩无几。残余的内火艇在伊东的率领下转战莱特岛,遭到全歼,被俘的少量内火艇成了美军的战利品,后来又成为珍贵的战争文物。
特二式内火艇外型上最大的特征除了位于车体前部、车身本体、车体后部的三个浮箱外,就是水上航行时安装在炮塔上的掺望塔和在车体后部的方形换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