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式轻型坦克(英文:Type 62 Light tank),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研制装备的第一代轻型坦克。
该坦克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开始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据西方报道,截至1989年停产,62式轻型坦克一共生产了大约1300辆,除装备中国部队外,还有部分援助、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
62式轻型坦克(英文:Type 62 Light tank),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研制装备的第一代轻型坦克。
该坦克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开始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据西方报道,截至1989年停产,62式轻型坦克一共生产了大约1300辆,除装备中国部队外,还有部分援助、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
62式轻型坦克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1962年
履带式
六对
4人
7.9米
2.86米
2.25米
21,000千克
60公里/小时
500公里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军队装甲兵部队主要装备的是苏联的T-34中型坦克等装甲战斗车辆,并形成了以中型坦克为主的装备体系和格局。由于T-34坦克战斗全重达34吨(后来装备部队的中国产5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也为36吨),因而机动时对道路相桥梁的通行能力要求较高。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南方高等级的道路较少、桥梁的通行能力较低,加之南方水网稻田密布,因此,中型坦克在南方作战受到较大限制。为适应南方水网稻田地区作战需要,解放军总部机关提出了研制适合于中国南方地区作战的轻型坦克的设想。
样车试制
1958年6月,中国第一代轻型坦克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此后,科研人员投入轻型坦克样车的研制之中。由于缺乏轻型坦克的研制经验,样车的设计几经波折、几易方案。
科研人员首先推出的是131型方案。1958年7月开始轻型坦克总体方案设计后,有关科研单位提交了三种初步设计草案。在吸收各种设计草案优点的基础上,科研单位拿出了代号为“131型”轻型坦克的方案。但是,在随后的研制迎程中,由于自行设计的T2VT35型柴油机在试制中技术不过关,研制工作难以为继,1959年5月不得不放弃这个方案。
在“131型”轻型坦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科研单位于1959年6月又推出一个新的“版本”-“132型”轻型坦克设计方案。新方案改用了12150L型柴油机,并将发动机攻率由520马力下调到420马力(定型后的62式轻型坦克发动机为12150L-3型柴油机,功率为430马力)。12150L型柴油机,就是当时59式中型坦克使用的发动机。两种发现机尺寸和体积完全相同,甚至连固定的螺栓都一模一样,弄不好就搞错了。
“132型”轻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选用了口径为76.2毫米的火炮,并配有自动装弹机、自动测距仪,乘员为3人。1959年9月底,科研单位试制出第一辆样车,并在哈尔滨进行了样车的行驶试验,行驶里程达504千米。试验重点是车辆底盘部分,重点考核车辆的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1959年11月,“132型”样车送到北京进行表演,受到解放军总部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好评。随后科研人员在哈尔滨又对样车进行了6000千米的行驶试验,近一步考核样车的传动装置和行走系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960年工厂按图纸试生产了28辆轻型坦克,并将这批车作为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的驾驶教练车使用。由于自动装弹机没着落,射击试验难以进行,“132型”轻型坦克实际上成了“半成品”,研制工作也无法继续进行。
为尽快拿出装备来,科研人员又在“132型”轻型坦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设计。1960年10月,科研人员又推出了代号为“132A型”轻型坦克的方案。该方案的坦克乘员由3人增加到4人,取消了自动测距仪,改用中国自行设计的观察瞄准双用镜。后来,由于存在76.2毫米口径火炮不过关、观察瞄准双用镜不落实、战斗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132A型”轻型坦克的方案也下马。
试验定型
1961年4月,专家组在哈尔滨召开了轻型坦克科研定案会议研究决定,在“132型”样车底盘基础上,选用已经进行了471发实弹射击试验后鉴定合格的85毫米坦克炮,并加长车体、加大座圈、增大战斗室,取消观察瞄准双用镜,改用85毫米坦克炮瞄准镜。新方案的代号改为“132B型”。1961年8月,科研单位完成了“132B型”轻型坦克的全部设计工作;1962年3月,完成了3辆样车试制任务,并正式移交给当时的装甲兵科研院进行设计定型试验。在定型试验中,3辆定型试验样车共行驶了8839千米,发射炮弹96发,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试验结果。1962年6月,科研人员又对变速箱齿轮强度和负重轮胶带的可靠性做了补充试验,共行驶里程775千米,基本达到了设计指标。
1962年12月,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型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2年式轻型坦克”,简称62式轻型坦克,产品代号定为“WZ131”。根据定型文件的要求,1963年7月到9月,有关部门又在中国南方的三界和苏州地区,对62式轻型坦克进行了适应性试验,重点考验车辆的高温连续行驶适应能力和水网稻田及田埂的通过能力,行驶里程兵842千米,试验结果良好。此后,62式轻型坦克开始装备中国南方部队,正式进入中国军队装甲兵部队的装备序列,成为南方装甲兵部队的主战装备;后来还有部分坦克援助给了第三世界国家。
62式轻型坦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一型轻型坦克。该坦克于1958年研制,1962年设计定型,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该坦克的改进型为62-1式轻型坦克,变型车有79式轻型坦克抢救车和82式军用快速推土机,均已生产和装备使用。中国军队的该坦克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迂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62式轻型坦克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服役,眼下仍被当做侦查坦克使用。从外形看,该坦克像是苏联T-55型坦克或中国59式坦克(T-55坦克的仿制品)的缩小版。62式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1吨,其35mm的前装甲能抵挡当时的大部分机枪和炮弹破片。截至1989年停产,该坦克一共生产了大约1500辆。
总体布局
62式轻型坦克,总体设计与5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似。不少坦克兵说,开过59式坦克的,再开62式轻型坦克没什么问题,但明显感觉后者加速性能好,速度也快得多。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从外观上看,整车要比59式坦克小一些;最明显的区别是62式轻型坦克是单轮缘的负重轮,而59式中型坦克是双轮缘负重轮;二是62式轻型坦克重量明显轻、装甲也要薄得多;三是62式轻型坦克没有火炮稳定器,火炮也明显比59式坦克炮细;四是62式轻型坦克的炮闩是立楔式的(与通常我们看到的榴弹炮一样,炮闩向下开,炮闩槽向上),装弹时把炮弹炮闩槽一放一推就装上了,很是方便;而59式坦克的炮闩是卧楔式的,向左开,炮闩槽向右,装弹时必须用手握住弹丸,手松早了弹丸对不准弹药室,松晚了又容易卡手,难度很大。如果让59式坦克的装填手去装62式坦克的炮弹,非常容易。
防护系统
62式轻型坦克与59式中型坦克一样,车内也分为3个舱室,前左侧为驾驶室(中国国产坦克除最新一代主战坦克在中部外,其余驾驶室都在前左侧)、中部为战斗室,后面是动力传动室。车内乘员的布置是这样的:车内前左侧为驾驶员,战斗室的左侧依次为炮长、车长,装填手位于战斗室的右侧。
驾驶室的设备与59式中型坦克也差不多。如左、右转向操纵杆,主离合器踏板,制动器踏板,油门踏板,进气、排气百叶窗操纵握把,驾驶窗操纵握把,驾驶员潜望镜 (正面1具可以拆下,可安装驾驶员夜视仪)等。驾驶员的右侧是仪表板,左侧装有两个高压空气瓶和空气起动开关。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的是,62式轻型坦克的备用起动高压空气瓶也是一次性使用型的,车内无自用充气装置。这给使用带来较大的不便。
驾驶室的右侧布置有四块坦克蓄电池。蓄电池支架外部装有7.62毫米航向机枪,由驾驶员操作。冬季开窗驾驶时,可以安装驾驶员防护罩;驾驶员座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高低和前后调整。
战斗室除了车长、炮手和装填手的座位和活动空间外,还包括车体右前部的弹药室。为了便于装填手操作,战斗室底部铺有车底垫板,左前面的车底垫板可以开启,下边有个安全门。战斗室的左后角装有加温器;右后角装3个灭火瓶,1个手提灭火器。战斗室与动力传动室用隔板和中组柴油箱分开,并起到隔音隔热作用。
动力传动室内安装有柴油发动机、空气滤清器、主离合器、变速箱、转向离合器、电动起动机等。其布置与59式中型坦克大同小异。
炮塔位于车体中部战斗室上面。与59式中型坦克一样也是流线型铸造炮塔。炮塔内安装有1门85毫米坦克炮、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一具85毫米坦克炮瞄准镜,以及操纵台、电机扩大机、高低机、方向机和炮塔固定器。炮塔可用电动机来实现旋转,也可通过炮长手摇方向机转动,通过炮塔的旋转给火炮赋予射向。电动转动时,可由炮长通过操纵台来控制,也可由车长按压车长门上的目标指示按钮来控制。62式轻型坦克没有高低稳定器,所以,火炮的仰俯只能由炮长摇动高低机实现。
炮长座椅在火炮左侧靠前的位置上,车长座椅在炮长座椅后边,装填手座椅在火炮右侧。炮塔内还安装有A-220无线电台车内通话器。炮塔顶装甲板右侧装有战斗室电风扇,用于在火炮射击时抽出车内的有害气体。炮塔右后设有装填手出入窗口,坦克兵都习惯叫它“二炮手门”。“二炮手门”上装有12.7毫米高射机枪,可进行360度回转射击。炮塔左后侧设有车长、炮长进出窗口,坦克兵们习惯叫它车长门。车长门上装有三具潜望镜。车长门可旋转以便于车长运进行周视观察;门上开有信号枪孔,可在车内发射信号弹。
武器系统
62式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8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用85毫米坦克炮瞄准镜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时,射击距离达5,200米;利用高低水准器和方同分划进行间接瞄准射击时,最大射击距离达12,000米。炮身的抽气装置要比59式中型坦克梢微靠后一点。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安装在火炮右侧,与火炮平行并随动于火炮。7.62毫米并列机枪使用重弹丸射击时的最大射程为5,000米,使用轻弹丸射击时的最大射程为3,000米。7.62毫米航向机枪固定安装,其射向与坦克的航向是一致的,没有独立的射界。驾驶员要使机枪瞄准目标时,必须使坦克转向,用右手拇指按下右转向操纵杆上的按钮进行击发。12.7毫米高射机枪安装在装填手出入窗口的旋转架上,由装填手操纵。对空中目标射击时,使用光轴仪式瞄准镜瞄准,对地面目标射击时,则利用框形标尺瞄准,也可使用光轴仪式瞄准镜瞄准。12.7毫米高射机枪的最大射程为7,000米,对空中目标有效射高为1,600米。由于高射机枪安装在车外,所以,装填手必须打开二炮手门,站在座椅上进行操作。装填手一旦出来操作高射机枪,火炮基本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62式轻型坦克随车携带的基数弹药,包括炮弹47发、7.62毫米机枪弹2,000发、12.7毫米机枪弹500发、信号弹12发、手榴弹12枚。坦克炮弹的种类有:全装药杀伤爆破榴弹、减装药杀伤爆破榴弹和曳光穿甲弹。炮弹放置分布:车体右前部弹药室的弹药架放置29发,战斗室左后的加温器上方装有1发;战斗室的右侧甲板装7发,车底垫板上装2发,炮塔右侧和右后侧放8发炮弹。
动力系统
62式轻型坦克的动力传动装置与59式中型坦克也是大同小异。发动机为12150L-3型、四冲程、直喷、压燃、水冷式柴油机,带ZFC-3000型发电机:发动功率为316千瓦 (430马力)。该坦克的传动和操纵装置都是机械式的,变速器有5个前进档、1个倒挡。
62式轻型坦克的行动部分与59式中型坦克有较大区别。一是负重轮不同。它每侧有5个单轮缘挂胶负重轮、1个诱导轮、1个主动轮。二是履带花纹不同。62式轻型坦克的履带板花纹为“人”字形,而59式中型坦克履带的花纹为“一”字型。三是履带的卡齿不同。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区别。62式轻型坦克履带板为双诱导齿,把单轮缘的负重轮卡在两齿之间;而59式中型坦克为单诱导齿,卡在双轮缘的负重轮的中间。
62式轻型坦克,从立项到设计定型,研制方案从最初的“131型”,到后来相继推出的“132型”、“132A型”和“132B型”,设计方案前后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造和完善,但所用研制时间仅4年零3个月,试制样车共32辆,试验行驶里程达16,118千米,火炮实弹射击试验共567发,创造了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坦克的多项记录:首次提出了使用自动装弹机、自动测距仪多项新技术的设想;大胆选用了国产85毫米坦克炮(前苏联的轻型坦克选用的是76毫米火炮。前苏联专家对中国自产的水陆坦克和轻型坦克装85毫米坦克炮火炮持怀疑态度),在中国坦克设计和制造的“自主创新”式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为进一步提高62式轻型坦克的战术和技术性能,坦克定型和装备部队后,解放军总部机关先后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了四次改进。1964年到1969年,62轻型坦克的主产工厂根据总部安排,组织该车进行了第一次改进,代号为“WZ131-1”轻型坦克;1975年到1977年,进行了第二次改进,代号为“WZT131-1A”轻型坦克;1979年,进行了第三次重大改进,称为62式轻型坦克改型; 90代末进行了第四次全面改进,称为62式改进型轻型坦克。同时,在该车底盘的基础上,又研制和生产了相应的配套保障车辆,如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WZ691)、GJT211型履带式军用推主机、GJT211A型履带式军用推土机和GSL110B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
WZ131-1
2式轻型坦克定型装备部队后,虽然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南方水网稻田地区作战轻型坦克有无的问题,但62式轻型坦克安装的85毫米坦克炮,不能有效击穿当时主要作战对象装备的中型坦克(如T-54/55、T-62、M48等)前上装甲板。因此,提高62轻型坦克火力的威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62式轻型坦克的火控系统十分简单,火力反应速度慢、精度低,基本没有夜战能力。另外,该车行走系统的可靠性、潜渡能力、装甲防护能力,以及车辆的使用和维护修理方便性、人机环境等都有待改进。为此,解政军总部机关提出了对62式轻型坦克进行改进的设想。
1964年到1965年,62式轻型坦克的生产厂开始进行WZ131-1轻型坦克的论证工作。1966年,主管部门正式下达了WZ131-1轻型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工厂随即开展了工程设计,1967年生产出样车,1968年进行了样车试验。其中,坦克炮的改进论证工作先于整车于1964年完成,1965年进行设计,1968年进行了台架试验,1967年交坦克总装厂总装。WZ131-1轻型坦克全系统于1969年完成了定型试验。随后,工厂正式向定型委员会呈报了《131-1轻坦克试验、鉴定报告》。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加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WZ131-1轻型坦克未被批准设计定型,从而也未能装备部队和出口。
由于WZ131-1轻型坦克是62式轻型坦克(WZ131)的改进型,因此,其总体性能和结构与62式轻型坦克基本相同,改进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对该车的火炮进行了部分改进。火炮的反后坐装置由原车的分置式改为同心式,反后坐装置与炮身中心线为同轴,活塞筒、内筒、复进簧、外筒(摇架)都套在身管外面,使火炮的结构更加简洁、紧凑。火控系统增加了单向垂直稳定器,其结构与59式中型坦克采用的稳定器基本相同。炮闩由立楔式改为卧楔式。有关专家认为,从装弹便利程度看,还是立楔式炮闩更好一些。改进后炮闩由原来的立楔式换为卧楔式,可能是从便于安装手压式火炮击发装置考虑的。手击发装置是在火炮电击发无效时使用的。卧楔式炮闩的手压式击发装置较为省力,手一压就行;而立楔式炮闩的手击发装置为拉发式的,较为费力。
二是增加了弹药的种类和基数。改进型车增加了微旋破甲弹 (气缸式尾翼破甲弹),破甲能力这250毫米/30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火炮的威力。曳光穿甲弹初速提高到860米/秒,较原炮提高了60米/秒,增大了直射距离与穿甲威力。另外,还增加了粘头碎甲弹。单车的弹药基数,炮弹自47发增加到62发;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自500发增加到825发;7.62毫米机枪弹自2,000发增加到3,000发。
三是提高了夜战能力。为提高轻型坦克的夜战能力,改进型坦克安装了炮长夜间瞄准镜和车长主动红外夜视仪,其性能与69式中型坦克使用的主动式红外夜间瞄准镜和夜视仪相同:夜视镜最大观瞄距离为800米左右;车长夜视镜的最大观察距离为400米左右。
四是为增强坦克克服水障碍的能力,WZ131-1轻型坦克增加了制式潜渡装置,最大潜水深度为5米,潜渡准备时间为9.9分钟,出水投入战斗时间为6分钟,潜度距离可这400米,涉水深达1.8米以上。
WZ131改
1979年2月中国军队对越南发起自卫还击作战时,中国军队装甲兵驾驶62式轻型坦克作战,取得很好战绩。但也暴露出防护力不足等问题。战后,解放军总部机关及时组织装甲兵有关科研部门的专家深入到参战部队,及时掌握参战轻型坦克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979年5月,上级主管部门在京召开了包括62式轻型坦克在内的坦克装甲车辆改进的工作会议。当年8月下旬,62式轻型坦克生产厂就完成了轻型坦克改进方案,并向装甲车辆联合改进领导小组做了汇报。1979年年底,工厂完成了2辆样车的改进任务,并组织试验人员对改进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考核,样车试验行驶里程达223千米。试验中,样车在公路、乡村土路、田埂地、干河沟和具有30度左右坡道的起伏地进行行驶试验,结果良好。改进后的轻型坦克定名为WZ131改型,即62式轻型坦克改型(又称:62Ⅰ型)1980年至1981年,根据总部的安排,工厂将部分在装甲兵部队服役的62式轻型坦克运回到工厂进行改装后再交付部队。
62式轻型坦克改型的改进项目共33项,其中主要的改进项目:一是增加坦克激光测距仪,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二是根据作战中装填手露身在外操作高射机枪射击时因无防护而造成伤亡的问题,加装了高射机枪防护塔,提高了装填手的生存能力。三是为有效应对敌军的破甲弹,在炮塔周围增加了栅栏屏蔽;在车体两侧增加了屏蔽裙板。四是前大灯加装了防护罩。五是增加了新安全门。62式轻型坦克的安全门的设计与59式中型坦克一样,在炮长的前方,使用时需将火炮转一个角度,打开上面的盖板才能开门,很不方便。改进后,安全门安装在装填手处,不需要转炮便可开启。六是在弹药中增加了微旋破甲弹和85毫米粘头碎甲弹弹种,弹药基数由47发下调为45发。七是将战斗室的半自动灭火装置改为自动灭火装置。改进后的轻型坦克战斗全重达到21.5吨。
总的看,62式轻型坦克的这次改进,针对性很强,改进项目也较多,是62式轻型坦克装备部队后的一次较大的改进。这次改进突出了提高坦克生存能力,进一步改善了人机环境,但原车存在的火炮威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以根本上得到解决。
62G式
到20世纪90年代末,62式轻型坦克在装甲兵部队服役已达近40年,战术技术性能已相当落后,突出的问题是火炮威力严重不足,无法与国外现装备的二代以上坦克相抗衡;通信手段相当落后,没有电子对抗能力;装甲防护能力弱,炮塔正面不能有效抗击105毫米以上口径坦克炮弹的直接命中。由于存在这些问题,62式轻型坦克已难以适应现代化作战的需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解放军总部机关决定对62式轻型坦克进行试验性大改,并重点提高火炮的威力、通信能力和防护能力。改装任务下这后,有关科研单位和工厂及时组织进行改进型轻型坦克的设计,并于2000年初试制出3辆样车,交付南方部队试用。
这次改进,有关工厂对62式轻型坦克动了“大手术”,基本上是脱胎换骨式的改进,改进项目多达几十项。其中有几项重大改进是该车的亮点。一是更换了大威力、低后坐力的105毫米口径火炮,配用新弹药后,火炮的有放射程由原来的1,200米提高到2,000米左右,并能有效击穿国外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二是安装新型火控系统、微光观瞄装置,加装了垂直向稳定器,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火力精度和夜战能力。三是炮塔由铸造式改为焊接式,炮塔正面安装了复合装甲。炮塔的总体布置与63A水陆坦克基本相同。四是发动机功率提高到520马力,提高了机动能力。五是换装了新型电台,提高了通信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经过大改后的轻型坦克,整体性能基本与国外第二代主战坦克相当。
改进后的样车交时部队试用受到较高评价。但由于各种原因,62G轻型坦克未能定型和批量生产。其原因为:一是当今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反坦克导弹已发展到第三代,对轻型坦克构成了更为严重的威胁,而轻型坦克固有的防护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轻型坦克的固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随着南方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道路桥梁通行能力的大大提高,主战坦克机动困难的问题已不突出,使得主战坦克综合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凸现出来,完全可以替代轻型坦克的作用。三是正在大力发展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其机动性好火力强的特点,对轻型坦克的地位和作用构成了较大的冲击
70式牵引车
全称“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坦克装甲车辆的“战场救护神”,它直接伴随坦克装甲车辆作战,将在战场上战损的车辆拖到安全地点,拖出淤陷和翻车的坦克等; 它还可以使用起吊装置,吊起战损装备的炮塔等部件,配合进行修理。总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保障的重要配套车辆。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是装备62式轻型坦克的装甲兵部队保障装备发展规划中重点配套车辆之一。1966年10月,装甲兵科研院草拟了《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战术技术指标》。 1967年,上级主管部门向62式轻型坦克生产厂正式下这了设计任务。工厂对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了全面调研、论证。按照抢救为主,修理为辅;战时为主,平时为辅;前方为主,后方为辅的设计指导思想,对以WZ131-1轻型坦克为基型底盘的牵引车的战术技术指标做了修订调整。
1968年2月,工厂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 1969年1月,完成了技术设计;1969年11月,试制出了第一辆样车。样车通过工厂初试具备鉴定条件后,交付定型试验。在哈尔滨地区、北京地区和镇江,按试车大纲,进行了多种工况的700千米定型考核试验,并交时部队试用一段时间。针对驻锄影响通过性,刚性牵引结构不可靠和部队在试用中提出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工厂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装。1970年7月至9月,在吉林省蛟河地区及哈尔滨地区,进行了500千米补充定型试验,使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终于达到设计定型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经历了三年半的科研、生产和试验,1970年9月,通过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70年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简称“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产品代号为WZ691。由于WZ131-1轻型坦克下马,主管部门于1976年正式下文,决定采用62式轻型坦克(WZ131)底盘。从1976年3月起,工厂经过调研与方案研讨,8月完成了改进设计方案,组织了改进设计和试制的大会战;1977年2月试制出了2辆改进型样车,1977年6月至8月,完成了哈尔滨地区行驶试验,北京地区质量质心测定等全部试验,达到战术技术指标和部队使用要求。1978年3月,在哈尔滨召开的技术审查会议,该车通过了技术审查。1978年9月,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改进设计的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设计定型,仍保持1970年的命名,即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与原型车比较,改型后的牵引车采用了62式轻型坦克底盘,提高了通用性,在全车47个组别部件中,18个通用,14个部分通用,给工厂生产和部队的维修、备件管理,带来极大方便。70式轻型坦克抢救牵引车,总体性能先进,抢救、牵引、吊装和驻锄推土四大作业装置结构合理,达到了当时国内装备的先进水平
推土机
全称“GJT211(GJT211A)履带式车用推土机”,是装甲机械化部队实施野战工程保障的重要装备,也是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重要配套装备。军用推土机的主要任务是伴随装甲机械化部队,在敌方火力下构筑急造军路,抢修道路,挖掘坦克、火炮等重兵器掩体火箭扫雷车的任务,并在敌雷场场中快速开辟通路。由于履带式车用推土机和火箭扫雷车采用坦克底盘,所以,它不仅威力大,而且有铁甲身躯防护,是装甲机械化部队实施工程保障的利器。
1979年初,根据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装甲机械化部队工程保障存在的问题,总部工程兵机关要求62轻型坦克生产厂尽快研制生产其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履带式军用推土机,以供部队急需。工厂在62式轻型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也同时提出其有关战术技术指标。随后上级主管部门下这了研制任务。经工厂半年多技术准备和方案设计,于1979年9月,主管部门审查了设计方案,1980年初通过了履带式军用推土机方案设计评审。
1980年5月,工厂完成了产品图纸设计工作,与此同时,工艺准备齐头并进,并于10月底完成了2辆样机的试制。1981年7月,两辆样车在某试验场分别进行了450个摩托小时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样车总体性能、动力系统和作业装置等达到了设计要求,但还存在着行走系统、液压系统故障较多和驾驶室密封性差等问题。1981年下半年,工厂生产出正样车,其中2辆交付定型试验,其余发往广西边境地区部队等试用。
1983年3月4日,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82式军用推土机”。至此,整个研制周期仅用3年多时间。设计定型后,工厂在生产中又不断进行政进。1985年底,总部批准生产定型,并改名为GJT211型军用推土机。定型后装备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工程兵分队等,并于1990年出口国外。
GJT217A履带式车用推土机,是在GJT211的基础上,加装了火箭扫雷器。火箭爆破带的最大射程不小于300米;一条爆炸带可在耐爆防坦克地雷区内开辟宽不小于2.2米,纵深不小于60米的通路;在非耐爆防坦克地雷区开辟宽不于5米,纵深不于60米的通路,扫雷率都不低于90%。
扫雷车
全称“GSL110B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火箭扫雷车主要用于在防步兵地雷场中大面积扫雷,也可用于摧毁敌防御工事、武器装备和消灭敌有生力量,是野战部队在地雷区中开辟通路的强有力装备。它进行扫雷作业的基本原理是:将火箭爆破弹发射到雷场中,依靠火箭弹爆炸瞬间产生的高压,引爆地雷,从而达到扫雷的目的。火箭扫雷车是各种破障手段中扫雷威力最大、作业效能高的破障装备,其作能力比人工搜排地雷的方式高出几十倍甚至百余倍。由于装甲机械化部队通常遂行机动作战任务,要求火箭破障装备要有与同类主战装甲装备相同的机动和防护能力,因此,履带式火箭扫雷车也是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重要配套装备。
1984年,在对越防御作战 (也就是老山和者阴山防御作战)中,由广州军区某科研设计所等科研单位共同研制的81式轮式火箭扫雷车及火箭扫雷弹在战斗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鉴于此,1984年7月,总部决定用62式轻型坦克底盘代替原火箭扫雷车的驼式底盘,大大提高其机动和防护能力。到1985年3月,有关工厂就拿出了样车,试验项果良好。1985年4月和5月,首批扫雷车直接装备了前线工程兵部队。1986年4月,工厂完成了第二批扫雷车的制造,1986年7月,总部批准通过设计定型,第二批扫雷车随即也装备了工程兵部队。但由于62式坦克的底盘将逐步从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序列中退出,因此,该车虽然设计定型,但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该车的扫雷作业能力很强:依靠单车携行的24枚火箭扫雷弹,一次齐射可在正面250米、纵深200米的防步兵雷场内,扫除面积不小于10,000平方米的地雷,扫雷率不低于95%。
外援出口
62式轻型坦克不但装备中国军队(800),还对外援助或外贸出口到(括号内数字为装备数量):阿尔巴尼亚(35)、孟加拉国(40)、刚果共和国(48)、朝鲜(10)、马里(18)、苏丹(70)、坦桑尼亚(30)、越南(200)等8个国家。据外媒统计,62式轻型坦克总计装备1251辆。
对越作战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军队在广西和云南边境数百公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起进攻。由于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崎岖复杂,密布原始丛林,外界普遍认为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中国军队将使用纯步兵进攻。然而战争开始以后,中国出动了五百多辆坦克参战,我军的坦克部队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对越自卫反击战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丛林坦克战。
中国军队在自卫反击战中投入了六个坦克团,其中从广西方向出击的有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共五个坦克团,从云南方向出击的是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其中有4个坦克团装备国产62式轻型坦克,1个坦克团装备国产59式中型坦克,1个坦克团装备国产63式水陆坦克。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作战的坦克500余辆,装甲车100余辆,各种保障汽车400余辆。基本上相当于两个坦克师的战役突击。
这六个坦克团按照战前想定和越军防御特点,有选择地实施了在越南山岳丛林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步坦协同作战,开创了山地丛林坦克战的先例,这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作战,同时还创造性的将坦克以营、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协同进攻,尤其是以坦克为主力的穿插作战,创造了奇迹。
中国军队坦克部队共参加战斗70余次,击毁击伤越军坦克和装甲车17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摧毁火力点1210个,火炮阵地9个。有2个坦克营,3个坦克连,2辆坦克和12名坦克手获得英模称号。
据有关材料记载,中国军队参战装甲部队的损失比较严重,参战的500辆坦克,战损609辆次,通过现场抢救恢复行动能力的有533辆次,平均每辆坦克战损一次以上。共有76辆坦克被击毁,其中32辆战损坦克无法现场修复,被后送修理,有44辆坦克被越军彻底击毁,经过处置后遗弃。
在对越作战中,中国坦克部队获得了大量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同时也暴露出步坦协同不利、战场维护脱节、工程车辆配套不足等情况。参战坦克团均为纯坦克部队,缺少步兵作战车辆,许多情况下,坦克仅仅用来搭载步兵。参战几种坦克的防护性能脆弱,尤其是62式轻型坦克,仅42军坦克团的106辆坦克和装甲车,在穿插过程中就被越军击毁了45辆。
退出现役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2015年1月26日文章称,中国最新一款轻型坦克据信已于2014年入役,该型坦克能够很好的适应处于中印边境的西藏山地及中越边境的多山从林地带。中国将用该坦克替换老旧的62式轻型坦克。
中国幅员辽阔,为适应不同的地形及气候,中国发展了型号丰富的两栖步兵战车,例如能够适应沼泽或雪地环境的专用型号。而中国陆军装备中,轻型坦克的角色则一直由62式坦克扮演。该坦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服役,仍被当做侦查坦克使用。从外形看,该坦克像是苏联T-55型坦克或中国59式坦克(T-55的仿制品)的缩小版。62式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1吨,其35毫米的前装甲能抵挡大部分机枪和炮弹破片。截至1989年停产,该坦克一共生产了大约1500辆。2013年曾有消息称,中国军方曾欲退役62式坦克,但遭到众多军官的反对。
62式轻型坦克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它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该坦克的改进型为62G式轻型坦克,经过换装大口径火炮、改装火控系统、更换发动机、改进装甲防护后的轻型坦克,整体性能基本与国外第二代主战坦克相当。
但62式轻型坦克固有的防护能力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而机动性能又不如新型轮式装甲战斗车辆,火力优势又不突出,所以难以继续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