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弹道导弹热核弹头苏/俄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研制的一系列装配于洲际弹道导弹的热核弹头。这些导弹包括:SS-6“警棍”、SS-7“鞍”、SS-8“黑羚羊”、SS-9“悬崖”、SS-11"赛果"、SS-13“野人”、SS-17“疾行者”、SS-18“撒旦”、SS-19“匕首”、SS-24“解剖刀”、SS-25“镰刀”、SS-27“白杨”-M等。
洲际弹道导弹热核弹头苏/俄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研制的一系列装配于洲际弹道导弹的热核弹头。这些导弹包括:SS-6“警棍”、SS-7“鞍”、SS-8“黑羚羊”、SS-9“悬崖”、SS-11"赛果"、SS-13“野人”、SS-17“疾行者”、SS-18“撒旦”、SS-19“匕首”、SS-24“解剖刀”、SS-25“镰刀”、SS-27“白杨”-M等。
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热核弹头
20世纪60年代
1,950毫米
22,700毫米
惯性制导、格洛纳斯系统
550千吨TNT当量
15,925千米/时
47,200千克
SS-6、SS-7、SS-8导弹分别为苏联第一代和第二代液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其导弹和热核弹头的特点为:形体大,爆炸威力高,采用热核单弹头,突防能力低下,命中精度差。70年代部署的SS-17、SS-18、SS-19导弹为苏联第三代地地洲际弹道导弹。其导弹和热核弹头的特点为:大威力热核单弹头和中等威力热核多弹头结合;既有液体推进剂又有固体推进剂;既有热发射,又有冷发射;逐步配备惯性导航系统。SS-24和SS-25导弹是80年代部署的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其主要特点为:机动性、小型化、突防能力、命中精度、生存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还发展了更先进的SS-24-“白杨”-M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