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水陆两用坦克(工厂产品代号WZ211)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发,1958年10月开始设计,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根据试生产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改进,于1963年3月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1964年开始装备部队。63式水陆两用坦克曾出口到北越用于越南战争;曾参与1979年中越战争。
63式水陆两用坦克(工厂产品代号WZ211)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发,1958年10月开始设计,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根据试生产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改进,于1963年3月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1964年开始装备部队。63式水陆两用坦克曾出口到北越用于越南战争;曾参与1979年中越战争。
63式轻型两栖坦克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
1963年3月
4人
8.435米
3.2米
3.122米
18,400千克
64公里/小时
370公里
越南
中国63式水陆坦克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发展了几种变型车,都用63式水陆坦克底盘。其中有77-1和77-2式水陆装甲输送车和76式水陆坦克抢救车。63A式水陆坦克便是对63式改进的结果。中国63A式水陆坦克与63式水陆坦克的底盘基本相同。
在PLA海军陆战队和地面部队装甲师的侦察基地服役以及军售。主要用于强渡江河和沿海地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摧毁敌滩头阵地防御设施,消灭敌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协同步兵作战,实施火力支援,适宜在多河流、湖泊、沼泽和水稻田等水网地区执行战斗和侦察任务。
中国63式水陆坦克是1963年设计定型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著名的两栖装甲车辆是美国LVTP两栖装甲突击车和苏联的PT-76水陆坦克。63式水陆两用坦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1958年10月开始设计,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根据试生产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改进,于1963年3月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
中国63式水陆坦克与PT-76一样选择坦克结构,强调火力,以陆上性能为主,以水下性能为辅,适用于内陆江河、湖泊、水网稻田地域的作战。它的总体布置与59式坦克基本相同,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和传动室在后。为了确保坦克在水上行驶时有足够的浮力,车体较大,车体各部分连接部位密封良好。炮塔座圈外缘上装有橡胶密封装置。车体前部倾斜甲板上安置了可控制的防浪板,专用以防止水上航行时坦克车首涌水。中国63式水陆坦克的防护系统是结构防护为主,车体和炮塔采用均质钢装甲板焊接成防护面,能抵御小口径穿甲弹的攻击。车内配有手提式灭火器。车上还有排水系统,用于坦克在水上航行时排除车内积水。该坦克在总体设计上考虑到了水陆坦克作战的各种特点,合理地解决了坦克在陆上和水上没要求的矛盾,满足了在陆上和水上的使用要求。该坦克采取了发动机纵置,动力传动装置后置,战斗部分居中,驾驶操纵部分位于最前部的布置。在陆上使用时,除装甲防护能力舟弱和外廊尺寸稍大外,具有陆上轻型坦克的战斗性能。为满足水上性能要求,在总体设计上采取了尽可能增大排水量、对全车的零部件设计和外购悠扬的选用尽可能地减轻重量并采用了中空的大负重轮以提高浮力等措施。通过合理的线型设计和重量重心配置以及喷水推进装置设计使坦克在水上行驶具有较好的适航性和机动性。经试车和水上射击证明车辆在水上有较好的行驶稳定性、射击稳定性和抗巨流能力。车首较高并装有防浪板;车内装有机动泵、电动泵和手摇泵等排水装置,可能保证坦克在水上行驶的安全。63式轻型两栖坦克采用类似于俄罗斯PT-76轻型两栖坦克的车体,但以中国77系列装甲人员运输车的推进部件为基础。相对于PT-76,63式的发动机更强劲、公路速度更快、对地面压力更大。主要武器包括一门85毫米火炮,可发射穿甲弹、高爆穿甲弹、榴弹、破甲弹以及烟幕弹。火炮俯仰范围为一4°~+18°,炮塔旋转范围为360°。火炮右侧装备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顶部装有一挺12.7毫米用于防空的54式机枪。该坦克具备完全两栖能力,在水中依靠后部的两个喷水推进器前进。入水前,接通舱底排水泵,整齐的喷水推进器叶片竖起。为扩大坦克行程,可在后部装备辅助燃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