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1A3步兵战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西德研发的一款步兵战车,该车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1969年4月正式批量生产,1970年进入西德陆军服役。
“黄鼠狼”1A3步兵战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西德研发的一款步兵战车,该车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1969年4月正式批量生产,1970年进入西德陆军服役。
“黄鼠狼”1A3步兵战车
莱茵钢铁公司,克鲁伯马克公司
1969年
履带式
六对
6人
6.88米
3.38米
1.9米
33,500千克
65公里/小时
500公里
该车曾设想过许多变型车,其中有的已陆续淘汰,诸如自行高炮、多管火箭炮、长剑防空导弹发射车、自行迫击炮、炮兵观察车、救护车与运货车等。从1979年起,黄鼠狼步兵战车经过多次改进后,分别命名为A1、A2、和A3型。黄鼠狼A1型从1979年9月到1982年12月,所有2136辆黄鼠狼步兵战车均按A1型的标准改进。该车按改进项目的不同又分为A1(+)、A1(-)和A1A等3个型号。在上述2136辆中有640辆改进为A1(+)型。主要改进项目为20毫米机关炮改为双向单路供弹,以便能迅速更换弹种;改装带热指示器的微光夜视仪;改进了火炮控制装置。此外还增添了2节5米长的牵引绳等附属设备,因而使A1型的战斗全重增到30t。乘员仍为4人,但载员却由原来的6人减为5人。350辆改进为A1(-)型,与A1(+)不同之昝未装热指示器。其作1146辆未装被动式夜视仪,故命名为A1A型。黄鼠狼A2型1983年起德国又将黄鼠狼A1型按A2型标准改进,主要是改装热像瞄准镜,但只有674辆加装,其余1462辆尚未装上。春他变化是取消了炮塔上的白光/红外探照灯及车后的机枪架,改进了燃料箱、冷却系统、水上推进清洗装置和行动部分。另外,燃气轮辅机正在试验中,有可能装在车体后门附近左侧。黄鼠狼A3型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是为了增强车辆的装甲防护。这些改进措施是在前上装甲、炮塔两侧、车体后门披挂附加装甲;在车辆顶部增设间隙装甲;在车体两侧各增加3块盒式装甲。在车后门增挂的附加装甲所形成的空间,用于存放士兵个人装具,故取消门上的射孔。改进人机工程设计,使车内人员更加舒适。此外还拟用35毫米机关炮取代原来的20毫米机关炮。以上改进从1989年开始,如全部实现将增重1.6吨。黄鼠狼步兵战车的改进为研制新一代步兵战车,即黄鼠狼2型奠定了基础。
“黄鼠狼”1A3步兵战车仅装备德国陆军。现已停产。
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德国陆军需求,有三家公司着手研制一种步兵战车,经过对这三家公司生产的样车进行的测试,预生产车型于1967年~1968年完成。1969年,莱茵钢铁集团被选为主承包商(其车型就是被称为“黄鼠狼”的步兵战车),马克(Mak,今莱茵金属公司地面系统分部)为主要分包商。首批生产车型于1970年12月交付德国陆军。底盘由于被“罗兰德”地对空导弹系统采用,因此生产一直持续到1983年。
该车车体采用装甲结构钢焊接结构,可防枪弹和炮弹破片,前部可防20毫米机关炮炮弹。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配有3个潜望镜,中间1个可换成被动式夜间驾驶仪。在驾驶员后面有1名步兵,其潜望镜可旋转360°。由凯勒尔(Keller)公司和克纳皮赫(Knappich)公司设计的双人炮塔在车顶前部,车长位于炮塔内右侧,炮手在左侧。弹壳可从炮塔内自动抛出。车长和炮手各有1个PERIZ11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和6×,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和对空射击,该镜也可由红外夜间瞄准镜取代。另外,车长还有8个潜望镜,以便于环形观察;炮手有3个潜望镜。在主炮的左侧还有1具红外/白光探照灯,可随主炮俯仰。动力舱在驾驶员右侧。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伦克(Renk)公司的HSWL-194型4速变速箱与无级液压转向装置,功率通过车体后部两侧的侧传动输往履带。行动部分采用扭杆悬挂,有6对双负重轮和3对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居后,第一、二、五、六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迪尔(Diehl)履带有可更换的橡胶衬垫。该车涉水深为1.5米,如借助辅助装置可达2.5米。人员通过车体后部的跳板出入。载员舱的两侧各有两个球形射孔,顶部两侧各有1个顶窗和3个潜望镜。射孔与潜望镜匹配一起,可使4名步兵从车内安全射击。所有黄鼠狼车辆都有三防装置,除指挥车外,均可安装米兰(MILAN)反坦克导弹发射架。